
純粹與極限的追尋─從衛夫人談起
蔣勳(畫家、藝評家)
說到「衛夫人」,可能只有讀過書法史的朋友聽過,她並沒有書法作品留下來,我們不知道她寫過什麼,也不曉得她的書法好在哪裡。她雖然沒有作品,可是有一個重大影響:她教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王羲之。衛夫人留下的《筆陣圖》,就是「永字八法」的前身,在一般書法史的書籍裡,都找得到《筆陣圖》,可以了解衛夫人當年是怎麼教王羲之的。 文字不一定等於書法,寫字可能只是想傳達意思,文字用線條構架出來的結構,不一定能引起視覺上美的感動,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只是實用的功能。可是,如果我們看一個人寫的信,讀完了信,知道意思後,還會忍不住再讀,等多讀幾次,忘了意思,開始覺得,線條好漂亮,結構好漂亮,這時才叫書法。在看線條的美、點捺之間的美、空白的美時,書法的藝術性才顯現出來。
王羲之小時候,有老師教他寫字,我們也可能經由長輩或是老師來教寫字。記得小時候有個叫「九宮格」的東西,「九宮格」是用紅色的線條把方塊劃出九個空間。漢字的結構,筆劃的差別很大,有的可以多到三、四十幾劃,有的只有一個筆劃,可是都必須放到九宮格裡,達到平衡、對稱、和諧。如果把書法還原到最基本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基本功的練習:在一個小方塊裡,把最少筆劃跟最多筆劃的字同樣放到九宮格裡,而且每個字所占有的空間感都是一樣。這點最有趣,因為即使是「一」,在九宮格裡也不會感覺太空,相反的,好像布滿了空間。這時,實跟虛之間,有很多互動。
點,高峰墜石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為她留下來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不容易揣測。譬如說,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後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裡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我們寫「永」,第一個就是這個點,這個點在很多地方都用得到。寫三點水偏旁時有三個點,不過這三點的方向跟長短都有些許不同。點在文字結構裡是重要的基礎,雖然說只是一個點,可是變化很多。譬如說我的名字「勳」字,底下有四個點,這四個點的寫法、方向跟輕重,可能都不一樣。衛夫人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她要他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還講了四個字:「高峰墜石」。她要王羲之去感覺一下,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的力量。這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不只是書法而已。
我一直在想,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峰墜落一塊石頭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他去接,這時「高峰墜石」的功課,就變成非常有趣。石頭是一個物體,有形體,用手去掂時有重量。形體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視覺感受到的形狀,用手去掂時則是觸覺。石頭拿在手上,可以秤它的重量,感受它的質感;在丟石頭時,它會移動並有速度,而此速度本身又有物理學上的加速度;打到地上會有與地面碰撞的力量,這都是這個小孩能感覺到的。
我不知道王羲之寫字時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號稱「天下行書第一」,許多人都說裡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他在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跟四十七個人一起寫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覺得好舒服。〈蘭亭序〉是他醉酒後寫的一篇文章,他醒來後其實也嚇一跳,自己怎麼寫了這麼好的東西,之後嘗試再寫可能怎樣都不滿意。
當在刻意、有意識、有目的時,書法會有很多拘謹。像「一」字,我們可能每天都在用,一旦在喝醉時,「一」就變成線條,這才解脫了「一」的壓力——傳達字意的壓力。〈蘭亭序〉隱藏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衛夫人為什麼不那麼關心王羲之的字寫得好不好,反而關心他能不能感覺石頭墜落的力量。如果童年時有個老師把你從課堂裡救出去,帶到山上讓你丟石頭,你大概滿開心的;然後老師再從中指出,對於物體與身體、重量、體積、速度等好多東西,會變成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書法上的領悟。其實這一課有很多空白,我不知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跳到第二課?
摘錄自《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天下文化出版
全文請見「狂草」演出節目單
蔣勳(畫家、藝評家)
說到「衛夫人」,可能只有讀過書法史的朋友聽過,她並沒有書法作品留下來,我們不知道她寫過什麼,也不曉得她的書法好在哪裡。她雖然沒有作品,可是有一個重大影響:她教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法家──王羲之。衛夫人留下的《筆陣圖》,就是「永字八法」的前身,在一般書法史的書籍裡,都找得到《筆陣圖》,可以了解衛夫人當年是怎麼教王羲之的。 文字不一定等於書法,寫字可能只是想傳達意思,文字用線條構架出來的結構,不一定能引起視覺上美的感動,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只是實用的功能。可是,如果我們看一個人寫的信,讀完了信,知道意思後,還會忍不住再讀,等多讀幾次,忘了意思,開始覺得,線條好漂亮,結構好漂亮,這時才叫書法。在看線條的美、點捺之間的美、空白的美時,書法的藝術性才顯現出來。
王羲之小時候,有老師教他寫字,我們也可能經由長輩或是老師來教寫字。記得小時候有個叫「九宮格」的東西,「九宮格」是用紅色的線條把方塊劃出九個空間。漢字的結構,筆劃的差別很大,有的可以多到三、四十幾劃,有的只有一個筆劃,可是都必須放到九宮格裡,達到平衡、對稱、和諧。如果把書法還原到最基本的結構,它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基本功的練習:在一個小方塊裡,把最少筆劃跟最多筆劃的字同樣放到九宮格裡,而且每個字所占有的空間感都是一樣。這點最有趣,因為即使是「一」,在九宮格裡也不會感覺太空,相反的,好像布滿了空間。這時,實跟虛之間,有很多互動。
點,高峰墜石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為她留下來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不容易揣測。譬如說,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後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裡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我們寫「永」,第一個就是這個點,這個點在很多地方都用得到。寫三點水偏旁時有三個點,不過這三點的方向跟長短都有些許不同。點在文字結構裡是重要的基礎,雖然說只是一個點,可是變化很多。譬如說我的名字「勳」字,底下有四個點,這四個點的寫法、方向跟輕重,可能都不一樣。衛夫人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她要他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還講了四個字:「高峰墜石」。她要王羲之去感覺一下,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的力量。這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不只是書法而已。
我一直在想,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峰墜落一塊石頭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他去接,這時「高峰墜石」的功課,就變成非常有趣。石頭是一個物體,有形體,用手去掂時有重量。形體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視覺感受到的形狀,用手去掂時則是觸覺。石頭拿在手上,可以秤它的重量,感受它的質感;在丟石頭時,它會移動並有速度,而此速度本身又有物理學上的加速度;打到地上會有與地面碰撞的力量,這都是這個小孩能感覺到的。
我不知道王羲之寫字時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號稱「天下行書第一」,許多人都說裡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他在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跟四十七個人一起寫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覺得好舒服。〈蘭亭序〉是他醉酒後寫的一篇文章,他醒來後其實也嚇一跳,自己怎麼寫了這麼好的東西,之後嘗試再寫可能怎樣都不滿意。
當在刻意、有意識、有目的時,書法會有很多拘謹。像「一」字,我們可能每天都在用,一旦在喝醉時,「一」就變成線條,這才解脫了「一」的壓力——傳達字意的壓力。〈蘭亭序〉隱藏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衛夫人為什麼不那麼關心王羲之的字寫得好不好,反而關心他能不能感覺石頭墜落的力量。如果童年時有個老師把你從課堂裡救出去,帶到山上讓你丟石頭,你大概滿開心的;然後老師再從中指出,對於物體與身體、重量、體積、速度等好多東西,會變成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書法上的領悟。其實這一課有很多空白,我不知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跳到第二課?
摘錄自《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天下文化出版
全文請見「狂草」演出節目單
蔣勳 漢字書法之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