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繆思的星期五/冷過,顛沛且粉碎過

繆思的星期五/冷過,顛沛且粉碎過
【聯合報╱楊佳嫻/報導】
2009.09.17 04:13 am

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46現場報導
記者侯世駿/攝影這是熟悉「繆思的星期五」活動的聽眾們,最難以逆料的衝突組合──九十高齡與少壯三十五歲,最優雅的詩人與最有趣的小說家,周夢蝶和許榮哲。主持人陳義芝笑說這正是創意拼貼。
周公看起來更瘦了!但是精神甚好。和朋友握手,手勁仍然強大。他穿了較為保暖的長袖襯衫,還換上了皮鞋,那皮鞋也許是多年舊物,甲蟲般的黑澤,刻著幾道摺痕。朗誦前,周公表示,會後若有人索取簽名,在那樣鬧哄哄且有人排隊等待的狀況下,可能得要回絕:「因為我寫字慢,寫得不好,內心就會感到不安。」這是詩人的堅持。他又笑說自己占有的現實空間最小,需要的資源最少,是「最環保的詩人」。開始朗誦前,堅持站著念,還先跟大家道歉:「我國語不標準,用河南鄉音來念。」主持人請他談談自己的詩,他說:「我口舌笨拙,不善於講話。」
這次周公帶來六首詩,寫作時間橫跨數十年,但是,皆一致呈現出詩人於萬物自然之觀照,於觀照中悟得的冷然一線慧智。如形容開滿巷子這一頭到那一頭的牽牛花,是「好一團波濤洶湧大合唱的紫色」,展現了一種「如雷之寂靜」,是「自然之母在笑」。〈山泉〉迴環反覆的「說了又說」,以重文疊字表達終年不輟的水聲,不正是山泉恆常奔流、訴說大化生機的摹寫?
相對於詩意充沛的周公,許榮哲笑稱自己是「最沒有詩意的小說家」。他說,表面上看起來他和周公絕不相類,其實兩人之間至少擁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同樣是男性,同樣愛異性,而且,程度上只會超過周公;第二,也有鄉音,只是自己的鄉音是所謂的「台灣國語」。
榮哲朗誦《漂泊的湖》,這部小說是台灣第一部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他朗誦〈崖中學〉和〈傻子時鐘〉兩個部分,前者塑造了一處在地理和精神上均位處邊緣的學校,後者描寫學校內外各種時計方式,包括那總是在時針和分針疊在一起時從窗外經過的傻子。他並不直接觸及傷痛,而是從空間、時間,隱喻震災後徘徊、猶疑的少年心靈。陳義芝讚譽榮哲寫小說是:「如花式溜冰,把各種高難度的動作都表現出來了。」
正如周夢蝶詩中所謂「冷過,顛沛且粉碎過的有福了/路是走不完的」,無論是如周公這樣輾轉流離、落腳在詩中的生命,或是許榮哲筆下在懸崖邊緣持續和世界拚鬥的少年們。
【2009/09/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