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穿衣與不穿衣的地下王國
【聯合報╱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
2009.08.19 02:01 pm
張小虹當代法國漢學家余蓮寫過一本小書,叫《本質或裸體》,透過古希臘與古中國的哲學對話,企圖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中國藝術沒有裸體繪畫或雕塑?他給的答案很簡單:西方的「形式美學」視裸體為抽象理念的具現,而東方的「能量美學」卻將身體化為氣韻生動的衣飾,因而在波提伽利《維納斯的誕生》中的女神,赤身裸體、玲瓏有致,而在顧愷之《洛神賦》中的神女,卻只能「彷彿兮若輕雲之閉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般大化流行。
而現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卻是號稱兩千年前「東方維納斯」的考古大發現。一九九○年因開挖西安機場高速公路而意外被發現的漢陽陵,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彩繪裸體陶俑,一時間全球譁然。但這「裸俑之謎」很快就找到了解答:此乃西漢嶄新的「著衣式」陶俑,先模製焙燒成粗胚,再將顏面軀幹著色後烘烤,接下來組裝上雕好的木製胳臂與手,最後再穿上絲綢衣服或皮革鎧甲。此「著衣式」漢俑比「塑衣式」秦俑(把衣著配飾一併模製焙燒成俑身的一部分)更為先進,但因年代久遠,木製手臂與絲綢皮革衣飾早已腐朽,只剩下目前可見赤身裸體、沒有雙臂的陶俑。換言之,漢陽陵陶俑不是沒穿衣服,而是所穿的衣服早已化為塵土。
但這「裸俑之謎」的揭曉,卻似乎只回答了「穿衣沒穿衣」的疑問,卻未能回答圍繞在「裸俑之謎」中另一個極度啟人疑竇的問題:為何這些裸俑都如此平板修長,頭大身小,第二性徵或隱或顯,卻又幾乎都沒有腰、沒有臀、沒有身體曲線呢?這究竟是西漢人的「寫實」身體還是「寫意」身體?而有趣的是,這些沒有穿衣服的「裸俑之謎」,卻似乎必須從同樣自漢陽陵出土的另一些穿了衣服的陶俑身上找尋。
那些「塑衣式」的漢俑,不論男女、尊卑或文武,皆穿著當時盛行的「三重曲裾深衣」,此形制乃承續春秋戰國時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的「深衣」式樣,衣袍不開衩,但讓左衣襟加長成三角形向右側邊圍裹,緊窄合身,下襬呈喇叭狀掩足曳地,以凸顯身段的纖細修長。此對瘦長身形的文化理想投射,又可以回溯到楚文化的影響(漢高祖劉邦來自楚地),所謂「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但西漢「曲裾深衣」的「細腰」,不是西方花瓶式的塑腰,而是上寬(層層衣襟相疊)下寬(下襬開展)中直(緊裹纏繞,腰寬繫於臀部或下襬)。故今日所見赤身裸體的陶俑,既是「著衣前」也是「著衣後」,既要預留加上整體衣飾與鎧甲後的比例,也要以身體「再現」衣飾文化的理想。
莫怪乎西方服飾史學家總愛說,藝術傳統中的裸體都是穿了衣服的,女人穿塑腰衣時,同時代繪畫中的女人裸體就特別豐胸細腰,女人穿臀墊時,雕刻中呈現的女體臀部就特別圓碩飽滿。而沒有裸體傳統的中國,對此說法原本難以置喙,但在意外出土也意外成為裸體的漢俑身上,我們還是看見了「裸俑」身上的衣服,如何早已直接形塑在平板修長、無腰無臀的陶體之上,即便那實體的衣飾早已灰飛湮滅。
(本文原刊於8月17日聯合報名人堂)
【2009/08/19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