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八卦陣/凝固的音樂,流動的建築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2009.08.23 02:24 am
歌德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札哈哈蒂的最新作品,彷彿是這句話的印證。
7月舉辦的英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邀請札哈哈蒂設計一處臨時性的室內樂演奏廳,供人聆聽音樂之父巴哈的室內樂作品。這座壽命不到一個月的臨時音樂廳,卻為札哈贏得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視為她迄今最美的作品。
整座音樂廳是鋼構,表面卻覆以半透明的織物薄膜,像一條白色的絲綢螺旋般展開,從上往下看宛如一個白色的貝殼,製造視覺不斷擴展的效果。
中間則放置黑色的觀眾椅,黑白形成強烈對比。札哈形容這種充滿禪意的設計,「像白色蠶繭一樣將聽眾包起來,讓他們親密、深刻地感受空間與音樂的力量。」
這些翻動的絲綢看似隨興,札哈設計時,卻將其所形成的音響效果以電腦做精密的分析、處理;當樂團演奏時,白色絲綢隨音符翻動,彷彿凝固的音符在聽眾眼前流動。那一刻,音樂由無形化為真實。自認是古典樂迷的札哈認為,這個建築「與巴哈繁複、嚴謹的賦格曲音樂相互印證」。
這座音樂廳完成許多樂迷的夢想。其實在札哈之前,音樂廳的設計已經走入一個全新的「異想世界」。
諾曼佛斯特為倫敦設計的音樂廳The Sage Gateshead,外型彷彿一隻蠕動的蠶。李伯斯金為愛爾蘭設計的大運河歌劇院,像一個不規則多邊形的飛碟斜插進土地裡。札哈設計的廣州歌劇院,被大陸媒體形容為「江邊的兩塊灰黑石頭」。
庫哈斯設計的葡萄牙波多音樂廳,則可能是建築史上、最醜也最美的音樂廳。它的外型像是一個長方體被削去底部的四角,不僅顛覆傳統美學,與市容也格格不入。
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家奧羅索夫,卻認為波多音樂廳「可能是百年內最經典的音樂廳建築」,其成就足以與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媲美。關鍵在於庫哈斯對聽眾的尊重。
波多音樂廳被削去的四角,其實是為了形成供公眾使用的半露天公共空間。庫哈斯更特意在外部設置多個入口,引導民眾通往內部可供公眾使用的空間,觀眾還可從牆上小孔看見演奏廳內音樂家排演的情形。庫哈斯讓沒有買票的民眾,也能盡情享受音樂廳的音樂與空間;難以恭維的外型,也可視為打破音樂廳予人「高貴」形象的手法。
位於台北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已在本周展開國際競圖,預料將是大師競技的舞台。這座新世紀的音樂中心將會是何等模樣,格外教人期待。
【2009/08/23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