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的古典
2009-10-29 中國時報 【林國卿】
以「家變」和「背海的人」享譽文壇的小說家王文興,以深具實驗性及創新性的文字風格,榮獲本年度國家文藝獎,肯定其將漢文表達推向高峰,對當代文壇影響深切。在文學道路上,他強調「精寫」和「慢讀」,近年尤其提倡中國古典文學,從細小的字句文本結構中,發掘豐富的世界觀及人生觀。本文即是作者近年聆聽王文興講學的感受述懷,也是對於王文興「鼓勵大家重拾中國古體文學」的熱烈回應。──編者
我讀大學時聽過王文興教授的課,講的是《聊齋》與馬拉末的《魔桶》。那時我是旁聽生,始終沒敢接近王文興說話,如此擦身而過,竟過了三十年。
約在二年前,我第一次跟他講上話,甚至重回台大去聽他講課。漸漸與他說話次數多了,才真遺憾,認識他,太慢了。
我與王文興見面,都是在書店,不是約好的,聊個半小時算多了。我夜晚常去逛書店,他則是與夫人用完晚餐也進書店翻書。我們想到什麼就聊什麼。每次短短半小時,他告訴我的大都是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國古典藝術,我於是私下累積記了下來。
最近一次,在書店遇見,王文興買了一冊《趙孟頫千字文》,正在結帳,他把書帖捧在手裡,翻給我看,說這是難得的版本。我問他,想過提起毛筆寫字嗎?他回說,不會不會,只是這樣讀讀帖就很夠了。
我記得他在隨筆裡,是這樣說書法的:「書法也包括了所有的音樂,甚至是首交響樂。因為書法也是流動的藝術──時間的藝術。」又說:「草書和抽象畫簡直是速度的藝術。」所以他讀帖,是在聽音樂,聽時間的流動聲?
他曾經與我說過,他從西洋美學走一趟下來,回到中國藝術來看,書法與篆刻,可能是外國人永遠跟不上,學不來的。
那時我主編一本刊物,推出篆刻專輯,介紹了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的篆印。出版後,王文興看了,傳真告訴我:「鄧石如左邊一章『欲將八法……』我未見過,佳甚。吳昌碩『吳俊卿……』一章,應大一倍,原是吳的傑作。白石諸印應有更佳者。他有些印病在太整齊,太機械。晚年許多不為人喜的破字印(陰文)應是上作。」短短幾字,足見他平日對篆刻藝術的專注。他一再強調「篆刻藝術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領域,不附屬於書畫」。
另有一夜,王文興繼續說篆刻:「它與建築美學都有關係。印章講究的是空間、講結構、講設計,幾乎是建築設計的具體而微。不說建築技術與篆刻技術,單說美感藝術,二者是有某些相通的要求。甚至珠寶設計也一樣,須在方寸間,排列出美感。」
書法與篆刻之外,王文興最在乎的恐怕是今人太忽略中國古體文學,他頗是責怪五四白話文運動把文言文說得一文不值。他說,「五四之後,幾個白話文寫得好的,不都是古文底子很好!」他推崇郁達夫、豐子愷的白話文時,總是加一句:「他們的國學底子是很深厚的。」王文興始終覺得白話文還在摸索,尚未走到最完美的階段,這或許是他一再淬煉文字,實驗文字的原因吧。他於是說:「我的文字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
王文興對中國文字領悟甚為敏銳,不知是他數十年修練得來的還是天生的。他讀古體書籍似乎首重文字意境。《雲仙散錄》文章都只有一二行,但是他可在這一二行間,讀出極大文字空間來,就如庖丁,看得出牛的空隙處下刀。
●
有一次我跟他提到明代小品文,他沒說不好。卻是隔了一周,他主動說,如果你喜讀短文章,《類說》文章都短,文字卻好,值得一讀。他甚至告訴我,哪家書店應該還有得買。
宋朝曾慥的《類說》是摘錄精寫漢魏迄宋的著名小說筆記,我買來對照原文,曾慥果然也是一個對文字極端敏感的人,他所摘錄的句子幾乎都是原著作的精髓,甚至重整前後文句,轉化成另一種美感。
王文興喜讀筆記小說,錢泳《履園叢話》的一篇短文,可以刺激他寫出一篇短篇小說來。他跟我提過王士禎《香祖筆記》寫清朝時期的台灣,還整段的傳真給我。後來我找出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也是引用此文。我們還討論了其中的「甲螺」二字到底是頭目還是通譯。
我從此喜歡聽他談筆記小說,我也開始收集文史筆記。他曾經寫信告訴我他的閱讀筆記經驗:「筆記在古代只是消閒文字,但不乏微言大義,我常挑選易於閱讀者披閱。如王漁洋諸書,蘇軾陸游諸冊,唐語林,春渚紀聞,草木子,化書,乃至一切程朱語錄,皆值一讀。近日爭吵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問題,我看《岳陽樓記》之類的經典,中學生讀了乏味,誠不如換下,易以歷代筆記。大陸的學界似已有此覺醒。
嚴格說來,台灣六十年來國文課本的選編,確是失敗,古文乏味,詩詞太少,都是缺點。」
我以前讀筆記,只挑神鬼故事看,可有無窮幻想,王文興卻是這樣說神怪筆記:「筆記誠然包羅甚廣,小說只是小部分。哲學方面貢獻尤大,程朱語錄,說來也是筆記。我個人尤感興趣的是靈異類。因我素不信古人擅說謊,言及神怪皆『鬼話連篇』」。我反以為古代文人所言皆忠信,以故道及神怪必有可信之處。西方心理學人士如有幸讀到中國的筆記資料,相信Jung的研究可前進一大步。」
王文興讀書,每天一半時間閱讀外文書籍、一半閱讀中國古籍。中國古籍中,他花在詩詞的時間最長,可以說從高中時期就日日涉獵。他讀一首詩詞,是當一則故事讀的。他說,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個故事,你若聯不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就是讀得不認真,中間落了一兩句沒搞懂。
我後來閱讀洪邁的《容齋隨筆》裡的詩話,洪邁閱讀律詩,也是這樣抓出了每首詩的人物與場景。我們中學考試詩詞,往往看到字義沒看到故事場景,教年輕人如何去理解?我曾經看過王文興翻譯古詩詞,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故事。我心中想,這是小說家的工夫嗎?
我因此猜想王文興讀書緩慢,是因為他進入的場景太多了。我感覺他讀書時,一定像看電影一般,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交錯,遇到場景中斷,他絕對是暫停。這就如曾國藩說的讀書法:「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王文興也說過,他激賞管仲所說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
●
有一次他讀《玄怪錄.開元明皇幸廣陵》,不解其中一段文字,於是四處找其他版本對照。這段文字是「士女華麗,若行化焉」,說的是唐明皇在天上見到地面上的士女衣著華麗。但是「行化」二字難解。王文興開始「思之思之」,問我有沒有某某版本,最後他傳真來說:「我遇到的問題,恐怕各處的圖書都無法解決。問題在『開』文第5行行末『若行化焉』。行化是佛語,即行施教化,意即傳佈教義,顯然講不通。若曰行將化仙,亦不通順。倘化字是花之誤,意『如一行花卉』,則通順,但須找到「行花」的版本。此外,古字花亦非化。故此句似乎無解。尚有可能是:唐人行化是當時俗語,另有解釋,這就需要請教唐代史學的專家了。我現在廣求答案,若無,將來只好在課堂上廣求答案了,所幸此語對課文影響不大。」
此語既對文章影響不大,王文興也不草率讀過,應該是他閱讀中也飛上了天去,遙望著華麗士女像一列豔麗鮮花吧。這就是王文興閱讀時的場景模擬。我看過王文興此文書頁,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我很驚訝,他卻說:「這只是其中一部份。」
他讀史書也是如此精細,王文興屢次誇讚司馬光是個了不起的小說家。我遇見過他在書店找尋司馬光《涑水記聞》的新版本。他在一信中這樣說:「我確實喜歡讀詩詞和筆記。以文字藝術言,中國詩詞已到最高成就。我讀筆記,亦日覺筆記文學價值不可磨滅。我歷史完全外行,故只能以文學角度讀筆記。近來已確定史學著作亦即文學著作。筆記野史證明之外,《史記》早已公認即小說,瀰來我則深覺《通鑑》亦一等小說。有宋以來,尚無人體識《通鑑》的小說價值,易言之,向無一人認出司馬光亦是小說家。我因甚喜《通鑑》「赤壁」、「淝水」、「玄武門」諸篇,故再讀《涑水紀聞》及溫公日記等,處處證明溫公的是小說家無疑。我入大學以來,時間多投文學藝術哲學上,近十年方少獵史書,恨啟讀太晚,日後當亟求彌補斯闕。」
王文興說啟讀史書太晚,其實是謙虛話,涉獵古體文學不可能躲過歷史。只是我發現他讀史,絕不跟著權威解釋走,極是反對中國沙文主義,他對荷蘭人據台前的台灣史,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都有自己的看法,迥異於一般歷史定論,但是他會加上這句:「我也是無根之論,尚待證明也。」
●
我在書店遇見他時,他都是站在古典文學或藝術的那幾個書櫃前,從沒見過他忽然走到其他位置,其讀書之專注不蕪雜,頗有古風。他講話從不海闊天空,不受世俗話題所左右,短短半小時,屢次讓我體會到「誨爾諄諄」的良師品格。我之喜歡聽他說話,就在於單純不駁雜。這不只是術業專攻,而且是品格之精純。有次想請他演講,他不在乎場地,不在乎聽眾多寡,立刻欣然同意,但是他表情突轉嚴肅,提出他的條件:「先說好,我不領取演講費的。」「為什麼?」「因為我正在領政府的退休俸,不應該再領其他酬勞。」
我珍惜這半小時,不只是因為有人引我重返文史古籍話題,難得的是接觸到了這種典雅無爭的人品,彷若與古之君子街頭偶遇,佇立而談,不知今古了。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觀念平台-中醫的困境
觀念平台-中醫的困境
2009-10-14
中國時報
【潘震澤】
中醫是傳統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給稱為國粹,又稱傳統醫學。然而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中醫的地位也是尷尬的,因為在現代醫學高聳殿堂的陰影下,中醫給人保守、落伍以及不科學的印象,甚至幾度瀕臨存亡絕續的關頭。
清末民初,中國給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壓得抬不起頭。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引進民主與科學等西學,取代四書五經等舊學;同時,也一再有人提出「廢除中醫」之議。其主要論點,是說中醫理論接近哲學甚至玄學,並無科學根據,與採取實證為主的西方醫學不能相比,故此不可信賴。不過中醫雖屢遭攻擊,卻未消失,甚至近年來還愈發蓬勃;除了中醫在民間根深柢固外,部分原因還是西醫造成的。
曉得一點西方醫學史的人當知道,現代西方醫學是文藝復興以來,隨解剖、生理及其分支學門的進展,一點一滴才發展成如今規模。文藝復興前一千五百年間,西方社會遵循的是講求四體液、四元素、四特性的傳統蓋倫醫學,其中氣血不分,使用草藥複方、浸水放血等作法,與中醫殊無二致。如今,蓋倫醫學在西方已幾乎絕跡,反而有一些給歸為另類醫學的民俗療法冒了出來,中醫也在其列。
現代醫學雖打著科學旗號,百年來有飛躍的進展,但也給人帶來不實期望,以為人體就像機器,壞了都能修復,反而埋下讓人失望的種子。現代醫學在公衛、疫苗、手術及抗生素等突破下,已將許多棘手的疾病給消除或控制住,剩下的一些疾病,好比癌症、神經退化與新陳代謝疾病等,卻離理想的治癒之路尚遠,因此給另類療法留下了空間。
其實不論中醫西醫,他們所面對的人體與疾病是一樣的;人體運作與發病機制不會因為面對不同醫生或理論,而出現差異。我看過一些現代中醫的診斷治療書,在說明發病機制時,採取現代解剖生理的說法,但到了處方治療時,陰陽失調、氣血不順那一套又冒出來了,不免讓人懷疑其療效只是安慰劑效用罷了。
尤有甚者,最近還有一些中醫以攻擊代替防守,指責現代醫學裡施打疫苗、切除病灶、移植器官、化療以及洗腎等,都是錯誤的作法;我以為那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更可謂得了便宜還賣乖。中醫號稱專治疑難雜症,甚至有人揚言世間無不治之症,那是因為西醫已經解決了許多常見疾病,剩下未能根治的棘手病症,也就讓中醫(以及任何江湖郎中)有可乘之機,反正大家都治不好,就各憑運氣了。
「中醫科學化」的口號喊了已有好幾十年,成效卻不彰,關鍵在於中醫的理論無法驗證;就連經脈穴位,也沒有解剖構造上的對應。即便如此,中醫也不敢放棄固有理論,因為沒有理論,所有的診斷處方也就沒了根據,這是中醫無法科學化的困境。至於中藥的療效,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2009-10-14
中國時報
【潘震澤】
中醫是傳統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給稱為國粹,又稱傳統醫學。然而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中醫的地位也是尷尬的,因為在現代醫學高聳殿堂的陰影下,中醫給人保守、落伍以及不科學的印象,甚至幾度瀕臨存亡絕續的關頭。
清末民初,中國給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壓得抬不起頭。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引進民主與科學等西學,取代四書五經等舊學;同時,也一再有人提出「廢除中醫」之議。其主要論點,是說中醫理論接近哲學甚至玄學,並無科學根據,與採取實證為主的西方醫學不能相比,故此不可信賴。不過中醫雖屢遭攻擊,卻未消失,甚至近年來還愈發蓬勃;除了中醫在民間根深柢固外,部分原因還是西醫造成的。
曉得一點西方醫學史的人當知道,現代西方醫學是文藝復興以來,隨解剖、生理及其分支學門的進展,一點一滴才發展成如今規模。文藝復興前一千五百年間,西方社會遵循的是講求四體液、四元素、四特性的傳統蓋倫醫學,其中氣血不分,使用草藥複方、浸水放血等作法,與中醫殊無二致。如今,蓋倫醫學在西方已幾乎絕跡,反而有一些給歸為另類醫學的民俗療法冒了出來,中醫也在其列。
現代醫學雖打著科學旗號,百年來有飛躍的進展,但也給人帶來不實期望,以為人體就像機器,壞了都能修復,反而埋下讓人失望的種子。現代醫學在公衛、疫苗、手術及抗生素等突破下,已將許多棘手的疾病給消除或控制住,剩下的一些疾病,好比癌症、神經退化與新陳代謝疾病等,卻離理想的治癒之路尚遠,因此給另類療法留下了空間。
其實不論中醫西醫,他們所面對的人體與疾病是一樣的;人體運作與發病機制不會因為面對不同醫生或理論,而出現差異。我看過一些現代中醫的診斷治療書,在說明發病機制時,採取現代解剖生理的說法,但到了處方治療時,陰陽失調、氣血不順那一套又冒出來了,不免讓人懷疑其療效只是安慰劑效用罷了。
尤有甚者,最近還有一些中醫以攻擊代替防守,指責現代醫學裡施打疫苗、切除病灶、移植器官、化療以及洗腎等,都是錯誤的作法;我以為那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更可謂得了便宜還賣乖。中醫號稱專治疑難雜症,甚至有人揚言世間無不治之症,那是因為西醫已經解決了許多常見疾病,剩下未能根治的棘手病症,也就讓中醫(以及任何江湖郎中)有可乘之機,反正大家都治不好,就各憑運氣了。
「中醫科學化」的口號喊了已有好幾十年,成效卻不彰,關鍵在於中醫的理論無法驗證;就連經脈穴位,也沒有解剖構造上的對應。即便如此,中醫也不敢放棄固有理論,因為沒有理論,所有的診斷處方也就沒了根據,這是中醫無法科學化的困境。至於中藥的療效,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南方朔:八卦文化 醜聞經濟 表演政治
八卦文化 醜聞經濟 表演政治【南方朔】2009.10.13中國時報
前陣子,日本人氣明星酒井法子失蹤及吸安的新聞鬧得一陣子沸沸揚揚,但這段負面新聞有損於她的人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最近有三本她寫的以及別人寫她的書,都高踞日本排行榜的前面而爆賣,日本人把這個現象稱為「醜聞經濟」。
把酒井法子現象稱為「醜聞經濟」,這實在有點太超過,說它是「八卦經濟」或許倒更加吻合。現在的人只要不是失業或窮到家無隔宿糧,總是有不多的閒錢與太多的時間,這已使得倦怠無聊成了現代人最大的負擔,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病痛,而八卦就是填補這種無聊的最佳妙藥。在這個消費的時代,最終極的消費就是消費無聊,於是「你的無聊是我的鈔票」這種八卦經濟遂告形成。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現代人平時相互疏離,共同的話題都找不到幾個。太嚴肅的話題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門檻,有誰願意把自己搞得太過勞累;而每個人自己私人的苦樂又太過機密,只能和極少密友分享,這時候那種不必知識門檻的八卦,遂成了無聊但似乎有必要的交流最好的題材。
──貧乏的現代人,八卦已成了同輩認同的記號與儀式。我們喜歡同樣的八卦,表示我們是同一國的;如果有某個正夯的八卦正在流傳,我進了辦公室,聽別人嘰嘰咕咕在談而自己矇然無知,插不上嘴,就會覺得跟不上潮流,被別人排斥在外。有了這種被孤立的感覺,回家的路上一定把有關酒井法子的八卦書報全都買遍,回家惡補,明天到辦公室就可以赫然變成酒井法子的八卦權威。
因此,八卦新聞是有用的,它是無聊時代的認同記號與儀式,而有了需求當然就會有供給,一個八卦經濟的市場遂告形成。而若我們再追究多一點,就當會發現到,這種八卦文化和八卦經濟,它的背後其實是更重要的「出名文化」。古代資源有限,因而出名困難,文人要白首窮經,十年寒窗;武人要提著腦袋上沙場立功;老夫子則要一輩子循規蹈矩,看看老年時能否立德。而到了現代,資源的競爭更嚴峻,無論任何行業要想出頭,已必須搶著立名。
立名的競爭,已讓原本的白色空間變得愈來愈灰,只要不是殺人放火,已無事不可為。鬧一點緋聞,劈幾個腿,露一點乳,吸一點安,拍幾張艷照,打幾場不致於去坐牢的小架,又有何妨?而這就是出名文化演變為八卦文化的過程。八卦文化與羞恥無關,與名聲的好壞無關,它已形成了一種不管好名壞名,只要出名就是好的新標準。出名本身就是一種表演,出了名自然會有人氣,就會上排行榜。酒井法子因為名氣太大,她的八卦醜聞經濟也規模大得多,但若細心觀察,在我們社會裡,這種八卦醜聞經濟不也在蒸蒸日上嗎?
出名文化、八卦文化、醜聞經濟當道,它已儼然成了當今各國內需經濟裡很大的一塊。對於這種現象,我們不太能一本正經像個LKK般的非議。當人類愈來愈無聊,無聊當有趣的八卦文化和醜聞經濟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它的終點。
人們只能說,「聽,這是個自由社會,這是個自由市場!」將它一語帶過。
而比較值得討論的,乃是在一個八卦的社會,正式的政治文化新聞必須和八卦新聞天天競爭版面和時段,遂使得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也變得每天必須在表演上推陳出新搏版面搶時段。這是政治及文化人物的明星化和表演化。愈會表演的愈有人氣,當政治文化的判斷已脫離了實績,而成為一種表演,一種華而不實,漂亮但卻沒有內容的「風格政治」遂取代了「政績政治」。
最近當代批判大師杭士基(Noam Chomsky)對歐巴馬做了極其銳利的批評,他檢視歐巴馬的講話,發現都是漂亮的動作,響亮的口號,滑溜的言辭,卻完全沒有具體的政策。因此,名人文化,八卦現象,醜聞經濟,表演政治,其實都是同一棵樹上長出來的東西!(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前陣子,日本人氣明星酒井法子失蹤及吸安的新聞鬧得一陣子沸沸揚揚,但這段負面新聞有損於她的人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最近有三本她寫的以及別人寫她的書,都高踞日本排行榜的前面而爆賣,日本人把這個現象稱為「醜聞經濟」。
把酒井法子現象稱為「醜聞經濟」,這實在有點太超過,說它是「八卦經濟」或許倒更加吻合。現在的人只要不是失業或窮到家無隔宿糧,總是有不多的閒錢與太多的時間,這已使得倦怠無聊成了現代人最大的負擔,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病痛,而八卦就是填補這種無聊的最佳妙藥。在這個消費的時代,最終極的消費就是消費無聊,於是「你的無聊是我的鈔票」這種八卦經濟遂告形成。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現代人平時相互疏離,共同的話題都找不到幾個。太嚴肅的話題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門檻,有誰願意把自己搞得太過勞累;而每個人自己私人的苦樂又太過機密,只能和極少密友分享,這時候那種不必知識門檻的八卦,遂成了無聊但似乎有必要的交流最好的題材。
──貧乏的現代人,八卦已成了同輩認同的記號與儀式。我們喜歡同樣的八卦,表示我們是同一國的;如果有某個正夯的八卦正在流傳,我進了辦公室,聽別人嘰嘰咕咕在談而自己矇然無知,插不上嘴,就會覺得跟不上潮流,被別人排斥在外。有了這種被孤立的感覺,回家的路上一定把有關酒井法子的八卦書報全都買遍,回家惡補,明天到辦公室就可以赫然變成酒井法子的八卦權威。
因此,八卦新聞是有用的,它是無聊時代的認同記號與儀式,而有了需求當然就會有供給,一個八卦經濟的市場遂告形成。而若我們再追究多一點,就當會發現到,這種八卦文化和八卦經濟,它的背後其實是更重要的「出名文化」。古代資源有限,因而出名困難,文人要白首窮經,十年寒窗;武人要提著腦袋上沙場立功;老夫子則要一輩子循規蹈矩,看看老年時能否立德。而到了現代,資源的競爭更嚴峻,無論任何行業要想出頭,已必須搶著立名。
立名的競爭,已讓原本的白色空間變得愈來愈灰,只要不是殺人放火,已無事不可為。鬧一點緋聞,劈幾個腿,露一點乳,吸一點安,拍幾張艷照,打幾場不致於去坐牢的小架,又有何妨?而這就是出名文化演變為八卦文化的過程。八卦文化與羞恥無關,與名聲的好壞無關,它已形成了一種不管好名壞名,只要出名就是好的新標準。出名本身就是一種表演,出了名自然會有人氣,就會上排行榜。酒井法子因為名氣太大,她的八卦醜聞經濟也規模大得多,但若細心觀察,在我們社會裡,這種八卦醜聞經濟不也在蒸蒸日上嗎?
出名文化、八卦文化、醜聞經濟當道,它已儼然成了當今各國內需經濟裡很大的一塊。對於這種現象,我們不太能一本正經像個LKK般的非議。當人類愈來愈無聊,無聊當有趣的八卦文化和醜聞經濟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它的終點。
人們只能說,「聽,這是個自由社會,這是個自由市場!」將它一語帶過。
而比較值得討論的,乃是在一個八卦的社會,正式的政治文化新聞必須和八卦新聞天天競爭版面和時段,遂使得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也變得每天必須在表演上推陳出新搏版面搶時段。這是政治及文化人物的明星化和表演化。愈會表演的愈有人氣,當政治文化的判斷已脫離了實績,而成為一種表演,一種華而不實,漂亮但卻沒有內容的「風格政治」遂取代了「政績政治」。
最近當代批判大師杭士基(Noam Chomsky)對歐巴馬做了極其銳利的批評,他檢視歐巴馬的講話,發現都是漂亮的動作,響亮的口號,滑溜的言辭,卻完全沒有具體的政策。因此,名人文化,八卦現象,醜聞經濟,表演政治,其實都是同一棵樹上長出來的東西!(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三少四壯集-羊酪與蒓羹
三少四壯集-羊酪與蒓羹
2009-09-25
中國時報
【蔣勳】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
翻出魏晉人的帖,每天讀幾幅,一帖簡短幾行,文字不多,可以反覆閱讀。王羲之的帖多在三十字上下,「平復帖」長一點,也只有八十幾個字。這些簡短的書信手札,本身並沒有談太多的事,與家國天下都無關,與歷史也無關。但是讀帖有趣,常常在絃外之音,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簡單一封書帖,反覆看,越來越多線索,很像讀《世說新語》,無頭無尾,忽然來一段。初看的人常常摸不著頭腦,多看幾次,許多零散的片段,彼此呼應串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慢慢拼出一個魏晉時代人與歷史的風神笑貌,卻比正史還要真實貼切、耐人尋味。
我的住處一直掛著臺靜農老師一幅隸書的對聯──「爛漫晉宋謔,出入仙佛間」。臺先生用力於漢「石門頌」摩崖書法甚深,筆勢迴盪蒓結,如古藤攀岩,力度勁歛頑強,常常吸引來小坐的朋友注視。我卻喜歡這對聯的意思,喜歡「爛漫」兩個字的燦爛卻又似乎漫無邊際、漫不經心,像春夏時花開「爛漫」,原來沒有刻意目的,開成一片,自有一種風景。「晉」「宋」是南朝,那個紛亂充滿政治鬥爭的年代,卻有一批文人在爛漫的風景裡嬉謔笑鬧,彷彿拿血淚斑斑的歷史事件當下酒的菜。他們的「謔」或者可笑佯狂,卻也充滿不可知的悲憤辛酸慘楚。他們彼此相互戲謔,他們也戲謔世俗,戲謔禮教,戲謔正經八百的知識與權力,戲謔歷史,戲謔自以為有價值的生命。他們談玄,談虛無,談生命終極的放任豁達,出入於仙佛之間,不屑也不拘泥於迂腐瑣細無生命力的儒教。
因為讀帖,帖旁就常常放著《世說新語》,寫帖的人的名字,帖裡談到的人的名字,都會在《世說新語》裡出現,仍然是若有若無、若即若離。
讀「平復帖」,自然會找《世說》裡有關陸機、陸雲兄弟的條目來讀。
《世說》〈言語〉一卷裡,陸機剛從故鄉吳郡華亭(今天的上海)北上洛陽,拜見當時晉武帝的女婿王濟(武子)。王濟是當時北方政權的當紅人物,又是皇室親信,見到南方亡了國前來求官的陸機,有點不客氣。出身山西晉陽的王濟喜歡吃羊奶酪,接見陸機的時候面前擺了大碗羊奶乳酪,對陸機說:──卿江東何以敵此?──「你們南方也有東西比得上奶酪嗎?」
陸機回答說:「南方有千里湖的蒓羹,沒加醃豆豉(鹽豉),就比得上了!」
讀「平復帖」的時候翻看這一段,可以會心一笑。
我在法國讀書,法國朋友也常自豪他們上面長有綠色黴苔的羊奶乳酪,氣味如人體隱私處久不洗滌的濃郁臊臭。這東西極貴,主人誠心才拿出來待客,當然不會有當年王濟的心思。但是主人問一句:「你們台灣有這東西嗎?」心裡還是會敏感,加上鄉愁抑鬱,也許就會像陸機一樣充滿較勁之心地回答說:「我們赤崁的虱目魚腸,不加醬料就比這好吃了。」
也許是亡國北上遠離故鄉的陸機多心了,王濟或許只是誠心待遠客,端出了北方最珍貴的羊奶乳酪,卻引起了陸機的家國之思。
《世說新語》裡常會讀到南方文人的感傷,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累,形成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我在法國其實很嗜吃羊乳酪,但是鄉愁一來,心神徬徨恍惚,味覺記憶裡就都是赤崁廟口清晨的虱目魚腸。
「平復帖」中也許有陸機魂牽夢繫的江東「鹽豉」的味道吧!
2009-09-25
中國時報
【蔣勳】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
翻出魏晉人的帖,每天讀幾幅,一帖簡短幾行,文字不多,可以反覆閱讀。王羲之的帖多在三十字上下,「平復帖」長一點,也只有八十幾個字。這些簡短的書信手札,本身並沒有談太多的事,與家國天下都無關,與歷史也無關。但是讀帖有趣,常常在絃外之音,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簡單一封書帖,反覆看,越來越多線索,很像讀《世說新語》,無頭無尾,忽然來一段。初看的人常常摸不著頭腦,多看幾次,許多零散的片段,彼此呼應串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慢慢拼出一個魏晉時代人與歷史的風神笑貌,卻比正史還要真實貼切、耐人尋味。
我的住處一直掛著臺靜農老師一幅隸書的對聯──「爛漫晉宋謔,出入仙佛間」。臺先生用力於漢「石門頌」摩崖書法甚深,筆勢迴盪蒓結,如古藤攀岩,力度勁歛頑強,常常吸引來小坐的朋友注視。我卻喜歡這對聯的意思,喜歡「爛漫」兩個字的燦爛卻又似乎漫無邊際、漫不經心,像春夏時花開「爛漫」,原來沒有刻意目的,開成一片,自有一種風景。「晉」「宋」是南朝,那個紛亂充滿政治鬥爭的年代,卻有一批文人在爛漫的風景裡嬉謔笑鬧,彷彿拿血淚斑斑的歷史事件當下酒的菜。他們的「謔」或者可笑佯狂,卻也充滿不可知的悲憤辛酸慘楚。他們彼此相互戲謔,他們也戲謔世俗,戲謔禮教,戲謔正經八百的知識與權力,戲謔歷史,戲謔自以為有價值的生命。他們談玄,談虛無,談生命終極的放任豁達,出入於仙佛之間,不屑也不拘泥於迂腐瑣細無生命力的儒教。
因為讀帖,帖旁就常常放著《世說新語》,寫帖的人的名字,帖裡談到的人的名字,都會在《世說新語》裡出現,仍然是若有若無、若即若離。
讀「平復帖」,自然會找《世說》裡有關陸機、陸雲兄弟的條目來讀。
《世說》〈言語〉一卷裡,陸機剛從故鄉吳郡華亭(今天的上海)北上洛陽,拜見當時晉武帝的女婿王濟(武子)。王濟是當時北方政權的當紅人物,又是皇室親信,見到南方亡了國前來求官的陸機,有點不客氣。出身山西晉陽的王濟喜歡吃羊奶酪,接見陸機的時候面前擺了大碗羊奶乳酪,對陸機說:──卿江東何以敵此?──「你們南方也有東西比得上奶酪嗎?」
陸機回答說:「南方有千里湖的蒓羹,沒加醃豆豉(鹽豉),就比得上了!」
讀「平復帖」的時候翻看這一段,可以會心一笑。
我在法國讀書,法國朋友也常自豪他們上面長有綠色黴苔的羊奶乳酪,氣味如人體隱私處久不洗滌的濃郁臊臭。這東西極貴,主人誠心才拿出來待客,當然不會有當年王濟的心思。但是主人問一句:「你們台灣有這東西嗎?」心裡還是會敏感,加上鄉愁抑鬱,也許就會像陸機一樣充滿較勁之心地回答說:「我們赤崁的虱目魚腸,不加醬料就比這好吃了。」
也許是亡國北上遠離故鄉的陸機多心了,王濟或許只是誠心待遠客,端出了北方最珍貴的羊奶乳酪,卻引起了陸機的家國之思。
《世說新語》裡常會讀到南方文人的感傷,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累,形成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我在法國其實很嗜吃羊乳酪,但是鄉愁一來,心神徬徨恍惚,味覺記憶裡就都是赤崁廟口清晨的虱目魚腸。
「平復帖」中也許有陸機魂牽夢繫的江東「鹽豉」的味道吧!
三少四壯集-羊酪與蒓羹
三少四壯集-羊酪與蒓羹
2009-09-25
中國時報
【蔣勳】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
翻出魏晉人的帖,每天讀幾幅,一帖簡短幾行,文字不多,可以反覆閱讀。王羲之的帖多在三十字上下,「平復帖」長一點,也只有八十幾個字。這些簡短的書信手札,本身並沒有談太多的事,與家國天下都無關,與歷史也無關。但是讀帖有趣,常常在絃外之音,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簡單一封書帖,反覆看,越來越多線索,很像讀《世說新語》,無頭無尾,忽然來一段。初看的人常常摸不著頭腦,多看幾次,許多零散的片段,彼此呼應串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慢慢拼出一個魏晉時代人與歷史的風神笑貌,卻比正史還要真實貼切、耐人尋味。
我的住處一直掛著臺靜農老師一幅隸書的對聯──「爛漫晉宋謔,出入仙佛間」。臺先生用力於漢「石門頌」摩崖書法甚深,筆勢迴盪蒓結,如古藤攀岩,力度勁歛頑強,常常吸引來小坐的朋友注視。我卻喜歡這對聯的意思,喜歡「爛漫」兩個字的燦爛卻又似乎漫無邊際、漫不經心,像春夏時花開「爛漫」,原來沒有刻意目的,開成一片,自有一種風景。「晉」「宋」是南朝,那個紛亂充滿政治鬥爭的年代,卻有一批文人在爛漫的風景裡嬉謔笑鬧,彷彿拿血淚斑斑的歷史事件當下酒的菜。他們的「謔」或者可笑佯狂,卻也充滿不可知的悲憤辛酸慘楚。他們彼此相互戲謔,他們也戲謔世俗,戲謔禮教,戲謔正經八百的知識與權力,戲謔歷史,戲謔自以為有價值的生命。他們談玄,談虛無,談生命終極的放任豁達,出入於仙佛之間,不屑也不拘泥於迂腐瑣細無生命力的儒教。
因為讀帖,帖旁就常常放著《世說新語》,寫帖的人的名字,帖裡談到的人的名字,都會在《世說新語》裡出現,仍然是若有若無、若即若離。
讀「平復帖」,自然會找《世說》裡有關陸機、陸雲兄弟的條目來讀。
《世說》〈言語〉一卷裡,陸機剛從故鄉吳郡華亭(今天的上海)北上洛陽,拜見當時晉武帝的女婿王濟(武子)。王濟是當時北方政權的當紅人物,又是皇室親信,見到南方亡了國前來求官的陸機,有點不客氣。出身山西晉陽的王濟喜歡吃羊奶酪,接見陸機的時候面前擺了大碗羊奶乳酪,對陸機說:──卿江東何以敵此?──「你們南方也有東西比得上奶酪嗎?」
陸機回答說:「南方有千里湖的蒓羹,沒加醃豆豉(鹽豉),就比得上了!」
讀「平復帖」的時候翻看這一段,可以會心一笑。
我在法國讀書,法國朋友也常自豪他們上面長有綠色黴苔的羊奶乳酪,氣味如人體隱私處久不洗滌的濃郁臊臭。這東西極貴,主人誠心才拿出來待客,當然不會有當年王濟的心思。但是主人問一句:「你們台灣有這東西嗎?」心裡還是會敏感,加上鄉愁抑鬱,也許就會像陸機一樣充滿較勁之心地回答說:「我們赤崁的虱目魚腸,不加醬料就比這好吃了。」
也許是亡國北上遠離故鄉的陸機多心了,王濟或許只是誠心待遠客,端出了北方最珍貴的羊奶乳酪,卻引起了陸機的家國之思。
《世說新語》裡常會讀到南方文人的感傷,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累,形成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我在法國其實很嗜吃羊乳酪,但是鄉愁一來,心神徬徨恍惚,味覺記憶裡就都是赤崁廟口清晨的虱目魚腸。
「平復帖」中也許有陸機魂牽夢繫的江東「鹽豉」的味道吧!
2009-09-25
中國時報
【蔣勳】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
翻出魏晉人的帖,每天讀幾幅,一帖簡短幾行,文字不多,可以反覆閱讀。王羲之的帖多在三十字上下,「平復帖」長一點,也只有八十幾個字。這些簡短的書信手札,本身並沒有談太多的事,與家國天下都無關,與歷史也無關。但是讀帖有趣,常常在絃外之音,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簡單一封書帖,反覆看,越來越多線索,很像讀《世說新語》,無頭無尾,忽然來一段。初看的人常常摸不著頭腦,多看幾次,許多零散的片段,彼此呼應串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慢慢拼出一個魏晉時代人與歷史的風神笑貌,卻比正史還要真實貼切、耐人尋味。
我的住處一直掛著臺靜農老師一幅隸書的對聯──「爛漫晉宋謔,出入仙佛間」。臺先生用力於漢「石門頌」摩崖書法甚深,筆勢迴盪蒓結,如古藤攀岩,力度勁歛頑強,常常吸引來小坐的朋友注視。我卻喜歡這對聯的意思,喜歡「爛漫」兩個字的燦爛卻又似乎漫無邊際、漫不經心,像春夏時花開「爛漫」,原來沒有刻意目的,開成一片,自有一種風景。「晉」「宋」是南朝,那個紛亂充滿政治鬥爭的年代,卻有一批文人在爛漫的風景裡嬉謔笑鬧,彷彿拿血淚斑斑的歷史事件當下酒的菜。他們的「謔」或者可笑佯狂,卻也充滿不可知的悲憤辛酸慘楚。他們彼此相互戲謔,他們也戲謔世俗,戲謔禮教,戲謔正經八百的知識與權力,戲謔歷史,戲謔自以為有價值的生命。他們談玄,談虛無,談生命終極的放任豁達,出入於仙佛之間,不屑也不拘泥於迂腐瑣細無生命力的儒教。
因為讀帖,帖旁就常常放著《世說新語》,寫帖的人的名字,帖裡談到的人的名字,都會在《世說新語》裡出現,仍然是若有若無、若即若離。
讀「平復帖」,自然會找《世說》裡有關陸機、陸雲兄弟的條目來讀。
《世說》〈言語〉一卷裡,陸機剛從故鄉吳郡華亭(今天的上海)北上洛陽,拜見當時晉武帝的女婿王濟(武子)。王濟是當時北方政權的當紅人物,又是皇室親信,見到南方亡了國前來求官的陸機,有點不客氣。出身山西晉陽的王濟喜歡吃羊奶酪,接見陸機的時候面前擺了大碗羊奶乳酪,對陸機說:──卿江東何以敵此?──「你們南方也有東西比得上奶酪嗎?」
陸機回答說:「南方有千里湖的蒓羹,沒加醃豆豉(鹽豉),就比得上了!」
讀「平復帖」的時候翻看這一段,可以會心一笑。
我在法國讀書,法國朋友也常自豪他們上面長有綠色黴苔的羊奶乳酪,氣味如人體隱私處久不洗滌的濃郁臊臭。這東西極貴,主人誠心才拿出來待客,當然不會有當年王濟的心思。但是主人問一句:「你們台灣有這東西嗎?」心裡還是會敏感,加上鄉愁抑鬱,也許就會像陸機一樣充滿較勁之心地回答說:「我們赤崁的虱目魚腸,不加醬料就比這好吃了。」
也許是亡國北上遠離故鄉的陸機多心了,王濟或許只是誠心待遠客,端出了北方最珍貴的羊奶乳酪,卻引起了陸機的家國之思。
《世說新語》裡常會讀到南方文人的感傷,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累,形成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北方豪族的「羊酪」與南方文人的「蒓羹」在《世說新語》裡交鋒了一次,故事被歸類在〈言語〉一項,或許是以為陸機回答得犀利有機智。我想也可能是陸機太想念南方故鄉了。我在法國其實很嗜吃羊乳酪,但是鄉愁一來,心神徬徨恍惚,味覺記憶裡就都是赤崁廟口清晨的虱目魚腸。
「平復帖」中也許有陸機魂牽夢繫的江東「鹽豉」的味道吧!
既歌且舞的漢代浮世繪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
2009.09.24 05:11 am
「塑衣式舞樂俑」手舞足蹈,神情生動。聯合報/提供
漢高祖劉邦來自楚地,自古「楚人善歌」,連沒讀多少書的劉邦,酒酣耳熱一開口,也能唱出「大風歌」的慷慨豪情。
漢武帝設立「樂府」,開始推動「民歌運動」,採集、整理各地歌謠並製訂樂譜;這些稱為「樂府」的詩歌,如「陌上桑」、「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乃至「孔雀東南飛」,都雋永描寫常民生活、兩情相悅與思慕,平實、質樸而動人。
歌舞之外,漢代的體育、娛樂之風都極盛。漢代的「蹴鞠」被視為足球的起源;表演內容融合歌舞、戲劇、雜技、變魔術、武術表演的「百戲」,西漢中葉之後流行全國各地。
有一件漢代畫象磚,描繪兩輛行進中的馬車,前車立有長竿,倒掛一人,倒掛的人兩臂平舉,各托一人,而且被托的人還在表演丟球滾棒;後車同樣立有長竿,與前車之間,斜拉一條四十五度繩索,一人正在走索。兩千多年前的雜技團就能做如此高難度演出,只怕當代紅遍全球的太陽劇團,也會甘拜下風吧!
漢陽陵陵園內發現幾處建築遺址,最早就是因為農民種蘋果樹,挖坑發現塑衣式的伎樂陶俑。後來,考古隊在一處牆基下方發現二百卅多件塑衣式的伎樂、侍女、動物陶俑,考古學者王保平推判,此處可能是寢宮區。
身分應是樂手的漢陽陵出土男跽坐俑,手上樂器無法確認;穿著深衣長袍的舞樂俑,雙臂大動作高舉,似正酣舞。
(系列十二,完結篇)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展期至九月二十七日(周一不休館),看展就有機會獲得梵谷特展門票,錯過台北的展覽,要看就得遠赴西安了。優惠活動請洽:(
○二)二三八一二一一九
【2009/09/24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
2009.09.24 05:11 am
「塑衣式舞樂俑」手舞足蹈,神情生動。聯合報/提供
漢高祖劉邦來自楚地,自古「楚人善歌」,連沒讀多少書的劉邦,酒酣耳熱一開口,也能唱出「大風歌」的慷慨豪情。
漢武帝設立「樂府」,開始推動「民歌運動」,採集、整理各地歌謠並製訂樂譜;這些稱為「樂府」的詩歌,如「陌上桑」、「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乃至「孔雀東南飛」,都雋永描寫常民生活、兩情相悅與思慕,平實、質樸而動人。
歌舞之外,漢代的體育、娛樂之風都極盛。漢代的「蹴鞠」被視為足球的起源;表演內容融合歌舞、戲劇、雜技、變魔術、武術表演的「百戲」,西漢中葉之後流行全國各地。
有一件漢代畫象磚,描繪兩輛行進中的馬車,前車立有長竿,倒掛一人,倒掛的人兩臂平舉,各托一人,而且被托的人還在表演丟球滾棒;後車同樣立有長竿,與前車之間,斜拉一條四十五度繩索,一人正在走索。兩千多年前的雜技團就能做如此高難度演出,只怕當代紅遍全球的太陽劇團,也會甘拜下風吧!
漢陽陵陵園內發現幾處建築遺址,最早就是因為農民種蘋果樹,挖坑發現塑衣式的伎樂陶俑。後來,考古隊在一處牆基下方發現二百卅多件塑衣式的伎樂、侍女、動物陶俑,考古學者王保平推判,此處可能是寢宮區。
身分應是樂手的漢陽陵出土男跽坐俑,手上樂器無法確認;穿著深衣長袍的舞樂俑,雙臂大動作高舉,似正酣舞。
(系列十二,完結篇)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展期至九月二十七日(周一不休館),看展就有機會獲得梵谷特展門票,錯過台北的展覽,要看就得遠赴西安了。優惠活動請洽:(
○二)二三八一二一一九
【2009/09/24 聯合報】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隨筆四帖
隨筆四帖
【聯合報╱黃光男/文】
2009.09.21 04:35 am
黃光男水墨作品「福到人間」。黃光男/圖
花
舊宅古剎,在冬季時突兀兀地,總在期待什麼的張望。在牆角的花兒,畏縮地張開著嘴,似笑非笑地半吐舌頭,說是迎春花吧!
淡黃色夾雜在串串垂直葉脈上,搖曳一季喜春的錦色,面對著紅磚碧瓦,著實有份對應的鮮活。
多次在京城溜達,總是理不清節氣變化,春季的城貌除了雪後的水仙、桃李以及紫藤花外,一份寒天盼夏溫的情感,正幽幽籠罩心網上。想個巧遇看看能否在這個五月天到紅樓,看看民主的花是如何開的。
至少現場即景,在未被剷平的街坊石板,可有花信在呢喃?
想著、想著,眼前躍下一群八哥鳥,似飛似衝地趕過行人如織的街樹旁,停在一大叢玫瑰花間。想來心事被驚,沿著城牆望去,盡是蓓蕾連新葉、紅花吐黃蕊,一陣香氣掠來,鼻尖癢癢,好個俯身捧花枝,說聲謝謝。
我想畫一幅五月玫瑰花色濃,在紅牆碧瓦宮城中。
樹
樹不經百年不知材,人未忘老必癡呆。正看著濃蔭夏長葉颼颼的街樹,不只是近十年種的,很亮麗卻嬌嫩,也是這個老城新芽的象徵。想到百年後的場景,不也是森森然一片。
猶記冬天來的時候,高過五樓的老枝椏,在突兀兀的空中,不畏風雪侵襲的依存著傲骨,此時雖然看不到喜鵲護幼,卻知在冬季必回家報喜。此情此境,使我想得更多更遠。
引起快感,不是街坊濃蔭蔭人,而是老胡同的檳榔樹、柏影、松林……它們經過千年歲月的過往,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卻一動也不動還要看下去,真是春風秋雨有時過,這些老林,真夠浩然。
在京城最納悶的是柳林滿溪岸,為何如此茂密,好像被梳理過的少女長髮,飄逸在溪岸的裝飾上,此時鶯聲鳥韻,遊人閒散,更發話讚詞多語多情。
柳思寄情,松果長春,柏樹千歲,再看新栽梧桐,能否在高人傾聽雨聲中,詩興大作?
塵
心地淨潔無汙,隨處青山綠水。我是如此感受無事的閒散。
但世間塵埃染眼,不論沙塵暴的烏黑,或是人性蒙灰的積塵,竟然是個洗脫不易的魔咒。塵,我要去除你實在很困難。
窗外車水馬龍,捲起的沙陣,不只因泥濘已乾的路面,揚塵成卷,樹梢染白鹽般,頻頻作揖,該不是蒙受沉重的屈辱,而無奈點頭?
是京城五月天遠地闊,還是未到蒙面過街坊的時節,有些不習慣,只見白沙披市容,折個蝴蝶結,在新置的廣場上,漂盪、漂盪,沒個準兒。看天色愁容,水墨畫中的灰濛煙雲,如何了卻心頭的積塵?
向許「塵囂不染明哲客」,奉行作為上,有苦有愁,然而行行復行行,多少叫囂理不壯,卻是積塵斷層,有黃有黑有汙泥,提示人世間的種種。
若我不居籠中成野鳥,必然俯視林梢空朗處,灰飛煙滅後之清空碧藍。
塵,在飛沙,也在失神,避著點!
歌
塞外蒙古,一片空曠沙坡,沒見人影,卻見陣雁起落,隨即聽聞高亢歌聲,浪波畫過沙丘紋樣,起伏依序的圖形,有如五十年代的唱片。環環復環環,白煙落塵埃!輕輕地彰顯著自然秩序。
說這沙紋是被歌聲匯聚的圖表,若加上歌唱的吸納,在一股高音譜表上製作優美的音效。沒有著痕的人為現象,正如遠處傳來的歌聲,一陣陣的嘶喊,隨伴在風沙的巖嶺上。
有個牧者,說是被刻意放逐的使節,清苦勵志千古事,至今仍然隨著飛沙般說著故事,有歌有曲,幾分哀怨加些悲壯,有時候也動人心弦,感人久久!
還有,黃沙滾滾駝鈴叮噹節奏分明在沙坳天際線上,映著朱紅的夕陽,對比的熱烈,是曲洞鏗鏘的頓音。
也聽聞將遠去的哀愁,除了夜沙呼呼伴音外,想起莊周行腳,在一望無際的沙影上,尋覓一丁點的人形骨象,比較人情孰是孰非。幽幽傳音透心聲,是梵音唱晚歌,還是滴水入沙曲?在有沒有之間,竟然也是心緒澎湃。
生命之歌,不一定大聲合唱,在悠遠的祖承默然中,誰也拒絕不了,節奏以壽命長短作為弦曲的陰陽頓挫。哪能計量它的分貝有多少?
●「墨韻心──黃光男水墨創作展」9月23日於海洋大學藝文中心展至10月9日。
【2009/09/21 聯合報】
【聯合報╱黃光男/文】
2009.09.21 04:35 am
黃光男水墨作品「福到人間」。黃光男/圖
花
舊宅古剎,在冬季時突兀兀地,總在期待什麼的張望。在牆角的花兒,畏縮地張開著嘴,似笑非笑地半吐舌頭,說是迎春花吧!
淡黃色夾雜在串串垂直葉脈上,搖曳一季喜春的錦色,面對著紅磚碧瓦,著實有份對應的鮮活。
多次在京城溜達,總是理不清節氣變化,春季的城貌除了雪後的水仙、桃李以及紫藤花外,一份寒天盼夏溫的情感,正幽幽籠罩心網上。想個巧遇看看能否在這個五月天到紅樓,看看民主的花是如何開的。
至少現場即景,在未被剷平的街坊石板,可有花信在呢喃?
想著、想著,眼前躍下一群八哥鳥,似飛似衝地趕過行人如織的街樹旁,停在一大叢玫瑰花間。想來心事被驚,沿著城牆望去,盡是蓓蕾連新葉、紅花吐黃蕊,一陣香氣掠來,鼻尖癢癢,好個俯身捧花枝,說聲謝謝。
我想畫一幅五月玫瑰花色濃,在紅牆碧瓦宮城中。
樹
樹不經百年不知材,人未忘老必癡呆。正看著濃蔭夏長葉颼颼的街樹,不只是近十年種的,很亮麗卻嬌嫩,也是這個老城新芽的象徵。想到百年後的場景,不也是森森然一片。
猶記冬天來的時候,高過五樓的老枝椏,在突兀兀的空中,不畏風雪侵襲的依存著傲骨,此時雖然看不到喜鵲護幼,卻知在冬季必回家報喜。此情此境,使我想得更多更遠。
引起快感,不是街坊濃蔭蔭人,而是老胡同的檳榔樹、柏影、松林……它們經過千年歲月的過往,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卻一動也不動還要看下去,真是春風秋雨有時過,這些老林,真夠浩然。
在京城最納悶的是柳林滿溪岸,為何如此茂密,好像被梳理過的少女長髮,飄逸在溪岸的裝飾上,此時鶯聲鳥韻,遊人閒散,更發話讚詞多語多情。
柳思寄情,松果長春,柏樹千歲,再看新栽梧桐,能否在高人傾聽雨聲中,詩興大作?
塵
心地淨潔無汙,隨處青山綠水。我是如此感受無事的閒散。
但世間塵埃染眼,不論沙塵暴的烏黑,或是人性蒙灰的積塵,竟然是個洗脫不易的魔咒。塵,我要去除你實在很困難。
窗外車水馬龍,捲起的沙陣,不只因泥濘已乾的路面,揚塵成卷,樹梢染白鹽般,頻頻作揖,該不是蒙受沉重的屈辱,而無奈點頭?
是京城五月天遠地闊,還是未到蒙面過街坊的時節,有些不習慣,只見白沙披市容,折個蝴蝶結,在新置的廣場上,漂盪、漂盪,沒個準兒。看天色愁容,水墨畫中的灰濛煙雲,如何了卻心頭的積塵?
向許「塵囂不染明哲客」,奉行作為上,有苦有愁,然而行行復行行,多少叫囂理不壯,卻是積塵斷層,有黃有黑有汙泥,提示人世間的種種。
若我不居籠中成野鳥,必然俯視林梢空朗處,灰飛煙滅後之清空碧藍。
塵,在飛沙,也在失神,避著點!
歌
塞外蒙古,一片空曠沙坡,沒見人影,卻見陣雁起落,隨即聽聞高亢歌聲,浪波畫過沙丘紋樣,起伏依序的圖形,有如五十年代的唱片。環環復環環,白煙落塵埃!輕輕地彰顯著自然秩序。
說這沙紋是被歌聲匯聚的圖表,若加上歌唱的吸納,在一股高音譜表上製作優美的音效。沒有著痕的人為現象,正如遠處傳來的歌聲,一陣陣的嘶喊,隨伴在風沙的巖嶺上。
有個牧者,說是被刻意放逐的使節,清苦勵志千古事,至今仍然隨著飛沙般說著故事,有歌有曲,幾分哀怨加些悲壯,有時候也動人心弦,感人久久!
還有,黃沙滾滾駝鈴叮噹節奏分明在沙坳天際線上,映著朱紅的夕陽,對比的熱烈,是曲洞鏗鏘的頓音。
也聽聞將遠去的哀愁,除了夜沙呼呼伴音外,想起莊周行腳,在一望無際的沙影上,尋覓一丁點的人形骨象,比較人情孰是孰非。幽幽傳音透心聲,是梵音唱晚歌,還是滴水入沙曲?在有沒有之間,竟然也是心緒澎湃。
生命之歌,不一定大聲合唱,在悠遠的祖承默然中,誰也拒絕不了,節奏以壽命長短作為弦曲的陰陽頓挫。哪能計量它的分貝有多少?
●「墨韻心──黃光男水墨創作展」9月23日於海洋大學藝文中心展至10月9日。
【2009/09/21 聯合報】
訂閱:
文章 (Atom)